国家电网新时代科技创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之歌

发布日期: 2022-05-3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取得众多原创性重大成果的同时,培养出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在公司科技创新各个领域,奋斗着很多优秀科技工作者,他们秉承科学家精神,扎根基层、默默奉献,勇于创新、攻坚克难,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推进公司“一体四翼”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积极贡献。

曹路:始终在思考 一直在创新

  今年4月9日上午10点30分,华东电网内新能源发电和区外直流来电电量与区内常规电源发电量比例达到历史性的42.4%,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双高”特性的新型电力系统特征非常明显。当天,华东电网运行平稳。但这一此前从未出现过的情况引起了国家电网公司的高度重视。

  在4月11日的生产早会上,国调中心召开线上会议,专题分析这一情况。会上,国网华东分部调控中心副主任曹路提交了一份题为《华东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后频率特性分析》的报告。

电网科技创新路上的奋斗者

  新能源高占比的受端电网稳定特性是曹路思考了许久的问题。近年来,华东电网新能源发展迅猛。作为区外新能源消纳的主要落点地区,预计未来仍将有大容量直流电馈入华东电网。这也考验着电网调度的频率稳定控制工作。

  受疫情影响,从3月底开始,一张办公桌、一张行军床构成了曹路基本的生活空间。由他领军的国网华东分部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们经常一起切磋讨论,碰撞出不少灵感。

  为申报国网科技部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2022专项重大科技项目,4月1日,曹路在电脑前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多,完成了“提升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应急保供能力的频率主动控制技术研究”的相关材料报送工作。

  始终在思考,一直在创新,曹路觉得这才是一个科技工作者该有的状态。

祝志祥:敢啃硬骨头 十年磨一剑

  40岁的祝志祥是一位有着20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国网智研院电工新材料所副所长。2010年博士毕业入职至今,祝志祥坚守在输变电新材料研发一线,带领团队探索优化新型电工导体材料的配方体系、微观结构与性能。在新材料技术实验室、制造车间、工程建设现场,时常能看到他和团队成员忙碌奔波的身影。

  我国输电线路长度、输电规模、输电电压等级均位列世界第一。为解决电网架空输电线路电能损耗高这一难题,自2012年起,祝志祥和团队致力于系列铝合金节能导线的研发攻关,并于2020年起承担“面向大规模新能源输送急需的大容量、低损耗高导耐热铝合金新型输电导线”科技项目的科研攻关任务。

电网科技创新路上的奋斗者

  先进电工材料的研发属于基础前瞻性领域的研究,难度大、不确定性高,做成百上千次试验摸索是家常便饭。每次获得性能测试结果后,祝志祥都会第一时间组织团队对数据开展深入分析,研究优化方案。凭借“敢啃硬骨头”的决心和“十年磨一剑”的毅力,他和团队一次次突破行业“天花板”,实现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输变电工程材料及产品的自主研发与示范应用。

  近期,面向未来电网清洁低碳、节能降耗和安全运行的发展需求,祝志祥带领团队积极开启石墨烯铜等新一代电工材料的研发探索。“材料专业的技术革新是非常快的,电网急需的材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发挥电网材料科技工作者的作用。”祝志祥说。

刘玉玺:“多承担,多付出,多收获,快成长”

  2012年入职以来,国网信通股份中电普华电力营配管理事业部副总经理刘玉玺扎根公共信息模型、数学模型、电力物联网研究,致力于电力营销数字化转型。

  刘玉玺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立足长远、追求卓越的目标。他组建营销2.0模型攻坚青年突击队,下沉到产品设计研发线,以产品化的思维实现技术上的全面创新。他带领团队成功攻克电力营销领域数据建模关键技术难题,设计了国家电网营销基础数据平台数据模型。他累计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15项,共发表论文42篇,获18项授权专利(含1项国际专利),发布企业标准2项,申请软件著作权7项。

电网科技创新路上的奋斗者

  作为一名党员,刘玉玺始终牢记“我是党员我带头”的承诺。2018年,刘玉玺和同事在陕西西安集中开展国家电网公司全域数据模型设计工作,他带领团队连续6天6夜加班加点进行项目攻坚,创新研究了一套支撑需求分析、模型设计等的设计方法,有力支撑了国家电网公司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建设和数字化转型。

  “我们在做的营销2.0模型是为社会和百姓服务的,能让大家用电更便利、生活更美好!”刘玉玺介绍,2020年4月上旬起,他率队辗转北京、盐城、南京三地,投入到国家电网公司重大项目营销2.0模型的建设中。作为核心技术专家,他承担了数据模型设计、业务对象设计、领域模型设计等核心建设工作。目前,项目已经顺利通过了国网营销部和互联网部联合组织的两次数据模型审查。

  刘玉玺常说:“多承担,多付出,多收获,快成长。”

杨长龙:攻克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

  导电率从61%到61.5%再到61.8%。这看似微小的变化,意味着我国输电线路材料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难题被一步步攻克。而这一切,凝聚着杨长龙多年来潜心电工新材料与特种导线研发的心血和汗水。

  杨长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辽宁沈阳供电公司电能集团总工程师,全国裸电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2)专家委员,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输变电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导地线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器工业协会裸电线专委会委员(CEEIA/T23),国网辽宁电力电工新材料攻关团队带头人,特种导线及电缆应用技术实验室负责人。

电网科技创新路上的奋斗者

  杨长龙长期从事输电领域特种导线及节能新材料技术的研发,牵头承担20余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从导体材料成分配方到合金导线制备精准调控、产品的试制及示范应用,他都身体力行,带领团队分别研发出导电率为61%、61.5%、61.8%的耐热铝合金导线及节能导线,成果被相关院士团队鉴定为“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他研究的多项成果填补了相关领域技术空白,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2项,编写国家及行业标准10项,获得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4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1篇、论著2篇。他的研究成果满足了大容量、低损耗、高可靠性的输电及多种应用场景的需求,减少了输电走廊的占地面积,为国家重大输电工程建设提供了支撑。

李永福:为企业守牢设备质量关

  5月30日,在重庆电科院猫儿石基地试验大厅,重庆电科院设备状态评价中心副主任李永福正指导新入职的几名员工使用配电变压器绕组材质检测仪。

  作为一名从事生产和科研的博士,李永福喜欢别人问他问题,更喜欢自己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套配电变压器绕组材质检测仪的由来也是如此。

  在日常电力设备检测中,李永福发现,部分变压器厂家用低价铝绕组代替铜绕组,而常规检查需要解体变压器才能发现这一问题,工作量大,且对变压器有一定的破坏性。如何快速、无损地完成检测?“我愿意来挑战一下。”面对这一难题,李永福主动请缨。

电网科技创新路上的奋斗者

  李永福带领团队查资料文献,讨论各种方案,最终从10余个创意中优选出利用热电效应检测绕组材质的思路。这一方案获得2015年国家电网公司首届青创赛金奖。

  2017年夏天,李永福带着团队在实验室待了2个月,提出了完整的测试误差消除方法,解决了配电变压器绕组材质检测仪成型的最后一个关键问题。但仪器使用一段时间后总是小毛病不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8年春节前后,李永福多次赶往零部件加工厂,与机床老师傅一起探讨、修改图纸。最终,这套仪器顺利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硬件、软件、可靠性、计量4大类检测。目前,这套仪器已在全国10余个省市应用,实现成果转化1000余万元。

  在解锁各种生产科研难题的过程中,李永福带领团队不断摸索、创新,形成多项科研成果,并应用到电力设备检测中,为企业守牢设备质量关。

赵光金:在电池回收利用领域开拓创新

  退役电池怎么回收利用?河南电科院电源技术中心副主任赵光金研究的正是这个社会上很多人关注的问题。

  读博士期间,赵光金攻读的方向是有机太阳能电池。2010年入职河南电科院后,赵光金敏锐地意识到,我国新能源汽车刚起步,未来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将是研究热点和技术难点。于是,他果断转型,将研究方向转为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处理。

电网科技创新路上的奋斗者

  组建科研团队,攻关科技项目,申报电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实验室……赵光金带领团队,在电池梯次利用和回收处理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他们攻克了电池梯次利用的快速筛选技术、低成本储能技术;他带领团队创新了电池回收技术,使得电池回收处理规程更安全、环保,回收产物更有利用价值;他牵头申报的“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技术”项目入选2020年度国家绿色技术推广目录。

  近年来,储能技术发展如火如荼,但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也是赵光金瞄准的下一个主战场——储能电池安全预警和消防技术。赵光金团队已经在着手开发多种信号的联合预警技术,以提高储能电池安全预警效率和精度,未来还将研发更加有效的储能电池消防技术。

朱光明:用科技手段解决一线难题

  整整18年的科研之路,让朱光明逐渐从一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博士毕业生,成长为国网湖南电力发电技术专业的领军专家。

  朱光明工作之初,湖南省发电领域面临着燃用煤种类杂、质量差等问题。各电厂运行稳定性和经济性不高。扎根一线的朱光明立志用科技手段解决这一难题。从科研攻关到现场应用,再从现场应用回到科研攻关,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研究与应用,朱光明创造性地提出了“分磨制粉”的混煤掺烧新方式。他的研究成果在湖南、广西、贵州等多地推广应用,每年创造的间接效益超过1亿元。

电网科技创新路上的奋斗者

  2015年,朱光明开始在湖南电科院从事科技管理工作。他从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着手,抓督导、抓绩效、抓奖励,抓立项、抓实施、抓整合。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团队的科研成果接连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朱光明还积极研究“双碳”背景下的火力发电机组深度灵活调峰技术,主动探索电网设备和系统中的热管理问题,务实开展相关储能技术研究……近年来,他带领攻关团队,申请了20余项发明专利,5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编著2部,申报的1项国家标准和2项行业标准获得立项。

孙勇:奋斗在白山松水的“追风者”

  现任国网吉林电力发展策划部(碳资产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的孙勇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追风者”。他长期耕耘在清洁能源优化调控科研领域的最前沿,创造了国内风电调度控制领域多个第一,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为我国电网新能源接纳能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贡献。

电网科技创新路上的奋斗者

  孙勇参与多个风电并网科研项目,在国内率先提出了涵盖风电预测的调度计划编制原则和风电优先调度模式,研发出我国首个电网调度端风电功率预测系统、计及风电的节能调度计划系统和智能风电控制系统。他构建的大型风电基地安全防御体系和风电优先调度架构,被相关院士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是大规模风电基地安全防御和风电消纳技术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在破解供热与风电消纳矛盾的方面,院士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他和同事研究的“城市供热与电力系统联合运行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首次实现了跨行业的热力与电力系统协同优化调度,相关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孙勇及其青年团队成员的攻坚下,吉林省大规模风电调度控制技术加快提升。吉林电网在风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长80%的情况下,实现风电年利用率从69%提升至97%,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过去的5年,吉林电网多消纳风电20.5亿千瓦时,减少消耗73万吨标准煤,多消纳的风电电量可供100万户居民生活一年。

黄旭:电力保供一线的青年创客

  深耕电力一线14年,天津城东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副主任黄旭从一名青年员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他领衔攻坚国内首个“产城集约型”智慧能源小镇建设,使小镇的供电可靠性提升至99.9993%。多年来,他获得48项国家专利授权,填补多项技术领域空白,创造经济效益6900万元。

  黄旭用专注和热情坚守电力保供第一线。入职以来,他累计参加高压带电作业4180余次,出色完成重特大保电任务百余次,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光明与温暖。

电网科技创新路上的奋斗者

  作为“旭日东升·点亮心灯”青年志愿服务队队长,黄旭带领团队与当地15个社区党委深入开展联创共建。他创新“电管家”“电保姆”“电保镖”模式,带队研发基于电力大数据分析的电力“关爱码”,成为民政部门、基层社区监护空巢老人的“关爱之眼”。面向“双碳”目标,他还带领团队策划了“双减”政策下的“双碳”文明实践思政课。课程已经走进天津十余所中小学,通过动画模拟、互动实验、云上参观等方式,围绕电力发展、节能降碳、智慧能源等方面向同学们讲授“双碳”知识,希望学生当“双碳”目标传播者和践行者。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黄旭坚信,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双碳”目标一定能实现。作为新一代高知识、高学历、高技能青年创客代表,黄旭用青春的誓言坚定奋进新征程、实现新跨越的信心和决心,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奋斗。

李达:致力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李达是国网数科控股公司(国网雄安金科公司)所属国网区块链科技公司科研处负责人,主要负责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是该公司科技创新领域的核心人才。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有着扎实的电力系统专业知识和电力数字化工作经验的李达,也是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和国家电网公司青年托举人才。

  目前,由他主持或重点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省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电网公司重大科技框架等已达20余项,发表SCI/EI及核心期刊论文15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超过20项。他和团队的科研成果,还获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等科技奖项20余项。

电网科技创新路上的奋斗者

  “建设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兼具跨界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电力科技人才。李达在科技工作中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综合素养和实力很突出,是这个行业的新星。”李达的托举导师,国网数科控股公司副总经理赵丙镇这样评价他。

  李达说:“作为企业的科技工作者,要着眼技术价值,更要紧密捕捉政策导向,从战略上把握有价值的创新方向,唯有与业务紧密相关的技术创新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大背景下,政策的东风为数字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应用沃土。现在,正是我们干事创业的黄金期。”

  信息来源:国网科技部、宣传部,公司相关单位,电网头条